康雍乾,這祖孫三人,爺爺和孫子在位一個甲子,雍正只有13年,是承上啓下13年——補了父親虧空,兒子攢下財富。
近些年,雍正認識:勞模,勞模。之前,關於雍正各種負面傳説多,如篡位,弒父逼母,血滴子,暴斃,金頭……。留在歷史上是“奪嫡”、“殘”背影,是有一代得皇帝。
之前,“故宮半解”和“雍和宮”系列中寫過雍正,累述。去看看雍正陵寢吧。
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他爺爺和父親葬河北遵化,而他另選陵址,陵墓建在了河北易縣。這成了雍正得位證據:本應該“子隨父葬”表示孝道,他因為 “篡位”和“弒父”,於地下見康熙,安葬康熙身邊。這種説法其並成立,古人重視身後,是要進太廟。如果他見康熙於地下,那他定見康熙於太廟。自己神主牌啓得另建“祖先堂”,和康熙開放。
雍正是一個人,很多虛禮他是不在意。比如,孝莊文皇后去世後,心戀順治、康熙父子,願意回盛京與丈夫皇太極合葬,康熙想不出怎麼安葬自己奶奶,選址入葬,只是“安奉”。雍正繼位後,認為“安奉安奉殿以來,國力蒸蒸日上,孝莊太后天”,安奉處位置吉利,是風水寶地。從而解決了37年解決難題。
雍正選址清西陵,應該主要還是因為清東陵留給他可選位置他不中意。泰陵是清西陵首陵,是西陵內祖陵,是清西陵範圍內一塊風水寶地。
清西陵中,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築,規模,體系一座帝陵。泰陵修建了6年,雍正崩於雍正十三年八月。泰陵地宮中安葬清世宗憲皇帝雍正和原配皇后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外,有敦肅皇貴妃年氏。
泰陵建築被劃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總神道,從神道碑亭始劃入泰陵宮殿區(購票才能進)。
神道碑亭內有狴翕馱碑一統,碑面鐫刻着皇帝廟號、諡號和徽號;北過隆恩門可見隆恩殿,殿內供奉帝后牌位。泰陵隆恩殿是清西陵內規模、卻不是“貴”。仔細觀察了隆恩殿內金柱狀況,雍正泰陵隆恩殿柱子是拼!連獨木不是啊!要知道,乾隆後,清朝國力日衰。但道光隆恩殿是金絲楠木!
再向後走,有琉璃花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建築。
泰陵裏秘密“金頭”,這是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雖然可能是無稽之談,但千真萬確可以確定打開泰陵那一刻。離揭開謎底一次發生1980年。泰陵寶城琉璃照壁處有一個盜洞,表明泰陵盜墓賊光顧過了。考古發掘是跟着盜墓賊屁股後面進行。泰陵考古發掘提到日程。但發掘隊挖了兩米左右,發現下面是原封土,封存無缺。説盜墓賊只挖了兩米挖動了,這説泰陵地宮並沒有盜掘過。發掘工作停止!要知道,萬曆定陵發掘有多損失!前車鑑。
如今,泰陵,一生雍正身後了。
泰陵建了三百年了,風吹雨打,路面風化
過三路石橋,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叫碑樓,裏面立有石碑,上刻雍正帝諡號、廟號 。
隆恩殿,泰陵隆恩殿是清西陵陵區內,但見得是
三百年了,泰陵看着
內設神龕,寶座,供奉雍正皇帝牌位
琉璃花門,隆恩殿後面,三個門一起,中間,兩側
二柱門,叫欞星門,此地陰陽兩隔,跨過此門,進入陰間世界
石五供,中間是香爐,兩側是花瓶和燭台。説,皇家女眷謁陵是不能過石五供。
石五供雕刻,但怎麼看着有點
雍正(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年10月30日寅時-1735乙卯年8月22日子時),乾隆二年1737丁巳年3月2日孝敬章皇后敦肅皇后合葬,泰陵坐落永寧山主峯下太平峪,為西陵第一陵,雍正八年(1730)開始興建,歷時7年(乾隆二年)結束,是西陵規模一座陵園建築。
相傳雍正十三年(1735)時,雍正帝圓明園,民間女俠呂四娘報父仇潛入園內刺死,割去。一時宮內聲張,只得給雍正鑄個金頭安上入殮。直到乾隆二年(1737)合葬於泰陵。乾隆帝使兩處陵寢冷落,特諭旨明示後代:“嗣後吉地、各昭穆次序,東西陵界分建。”從此,清帝陵寢分葬於遵化和易縣,地理位置易縣陵區稱西陵。
泰陵地處永寧山主峯之下。遠處連綿來龍山脈,構成了西陵後面磅礴屏障,後面永寧山靠山,是太行山來脈。主峯聳突入雲霄,巍峨挺拔,矗立於陵寢後玄武威儀。龍身脈雄氣壯,兩旁支幹佈層層護衞,嫋嫋而來,前面元寶山形態端莊,結合朝山雙耳嶺,為前朝步步高,層層環抱。元寶山東西兩翼有華西華蓋山聳峙。成為陵寢前方氣勢天然屏障和捍門,其乃朱雀重現翔舞,陵寢宮殿區穴位有左右龍虎砂山作為環抱護衞,成回頭顧主朝揖勢,皇陵坐落這山川之間。紅門兩翼則東有九龍山,西有九鳳山,環抱拱衞龍鳳呈祥。陰陽全次剪裁法,紅門定位於兩山天然豁口中間,正在虎踞龍盤處,收後面隨龍,迎前朝環抱吉水,前朝後拱,為天心拱穴安門法,天造地設門户。前後地勢斂聚中輪廓呈現。易水這山口南北匯流,納成天然水勢,紅門前修築五孔石拱橋,橋下泉水仍見底,川流不息。穴前無案,遙望前峯,為避免風吹氣散,故龍鳳門前人工作一案山叫蜘蛛山,內堂氣之一收,形成一個太極。使泰陵處於一個獨立環境之中,得以保存。
泰陵元寶山之間共人工作了五條環繞陵寢龍鬚水,形成九曲十八彎朝聖天梯水,起到了止龍脈、蓄真氣最佳效果,楊公水法雲:水要有彎曲,彎發福。風水石骨,土肉,草木毛髮,水是山家血脈精,故山得草木而華,得水方活,縱觀清陵泰陵應為水局最上一陵。紅門前廣場上東西南面修建了三座等同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石牌坊,這天工人結合,不僅獨具一格,顯示出響氣概。其格局乃是高深內堂作法而成。達到泰陵頭頂永寧山,腳蹬元寶山,前面水河環繞,左右華蓋山纏護,山纏山閉,水繞水淹。名歸“乾坤聚秀區、陰陽合匯”風水陵園。
內局陵門坐立子山午兼壬丙吉度分金,經緯坐355度。
外局陵門立子山午兼癸丁吉度分金,一山兩分金。
內局大天井左放巽辰水,右邊放坤申水。
外局左邊內堂作法收巽辰水入局,右邊來坤水入內
外局內門外出走巽巳口,(合為坎山坎向坎水流)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兒子,乾隆皇帝父親,他才能卓越,一生傳奇,己人要求十分,追求主義。傳他執政13年每天批閲奏章字數可以達到八千字,是康熙盛世中起承轉接者。而泰陵作為雍正帝陵寢,傾注了雍正生前大量心血,是清西陵中第一個,是一個陵寢。
1.上吉之壤,帝王分葬先例。清祖制,基本上是子父葬,那麼雍正皇帝應該是陪著順治和康熙入葬清東陵。可雍正重選了陵址。其中原因他風水講究。説,雍正四年,他最初開始選擇陵寢時是定東陵,開始選了尊化一個叫九鳳朝陽山地方,並下旨採購建陵材料,但雍正七年動工挖開地面時發現這個地方有點缺陷-土質不太好,有砂石。我們知道皇帝陵寢風水中環境十分,山川形式外,「土」關鍵,即要選擇「上吉之壤」
,而砂石地易滲水。因此這塊陵址「規模而形局,穴中土帶砂石」而廢掉了。
2.龍穴風水,清西陵選址。廢掉東陵陵址後,雍正讓親信怡親王和風水大師高其倬尋陵址。風水上選陵址講究龍脈上,要有王氣。古人中國山脈分為三大幹龍,而所有山脈發源於崑崙山,而由此鼻祖分出三支:北幹龍是黃河以北這條幹龍,中幹龍黃河和長江之間,南幹龍長江以南。這和我們現在地理學上中國山脈走向一樣。古人認為幹龍之上氣場,氣場才能保佑帝王江山綿長。沿著北京往西南一脈山麓,他們找到了易州太平峪,祁連山龍脈脈此地稍作頓腳,分為兩個帳,太平峪環抱其中,,土質,排水,雨水發生澇災。清西陵選於此背靠永寧山,西有雲夢山,東有九龍山,谷地內有數條河流流淌,正合背山,面水,左青龍,右白虎格局,前面東、西華蓋山像兩扇大門形成與外界屏蔽,東、西華蓋山之間有一座端莊小山叫元寶山,正合風水格局中朝山要求。選址於此,可謂「龍穴砂水無美不
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是風水寶地。傳説,陵墓開工採石時出現了百鳥朝鳳現象。
延伸閱讀…
3.步移景換和步移,泰陵格局。歷時八年,泰陵終於完成。其建築之一,即「步移景換」格局。它並不是人們想像一步一景。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和建築使得人們神道移步前行中,感受景移。,神道前端看到是山間小盆地,進入後,是清西陵照山-元寶山,然後是左邊九龍山,右邊九鳳山,以及後面大紅門,幾座大山四面環繞,初進門人們呈現一個、閉合四合院式實景單元。繼續走到跟前時,人們會突然發現前面有三座石牌坊,它們和後面大紅門構成了一個小四合院格局。置身其間,石牌坊和紅門顯,莊嚴。進入紅門後,宮牆和紅門隔離開,換了一個視覺單元,這個單元中,周圍見山景和其他建築,只有樹木掩映下大碑樓一座建築,尤顯莊,充分吸引了人們關注,因為它是雍正帝功德碑,記載了他一生偉績。碑樓四角,安放了四個華表來襯託,使得碑樓即顯突出會突兀。往前,建築一反古代建築中軸稱格局,筆直神道100米處突然一片森林截斷。前面泰陵案山。它是精心設計體現,神道這座山處拐個彎回到中軸線上,這座山起到天然屏障裝飾作用,使得泰陵觀景有內外分,不能一眼望穿,形成了一個視覺衝擊。
泰陵,設計者通過沿途兩邊圍牆和地形,地裡面其他景觀擋住了,讓行人知道下個景觀到哪了,吸引人們視覺變化,獲得多美感。而「步移」格局,體現設計者通過地形和建築物設置結合,形成視覺錯覺,給步入其中人們一種彷彿時空停滯了感覺,產生,敬仰情和祭拜感。小的説法,往前走後面建築前面擋住,但沿泰陵神道往前走時候,我們發現碑樓屋頂赫爾隆恩殿屋頂及後面方城明樓屋頂,三條屋脊線如一,彷彿規律這裡失去作用。留意腳下,我們會發現,泰陵廣場前是上坡路,坡度設計讓碑樓隨著前進升起來,使得人們行走時產生三個屋脊同一水平上錯覺,心生敬畏。沿著上坡向前行走,會覺得眼前開朗,因為這個坡擋住了兩邊柏樹牆,集中了我們視線,到坡頂後,視線開朗,前面出現廣場上,碑樓、中軸線上建築,兩邊建築一覽無遺,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待到下坡時,前面景物和碑樓提高,並超過後明樓屋脊,成為眼前建築,使得本來矮小小碑樓,形成獨立視覺單元。過了小碑樓,是隆恩門,其後東西配殿隱約可見,設計者門這裡通過視覺引導大家,陵寢核心和主導部分-陵寢門到。進入隆恩門台階設計成一個小斜面,人們到這裡,要頭看著腳下往上走,而到了上面,抬頭看四周時,視覺地面到空中,會發現一座巍峨宮門展現我們眼前,產生震撼視覺差。
整個泰陵不但注重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中國「風水」相法,建築和整體佈局和,堪稱「盛世經典作」 。
清西陵河北保定市易縣城西永寧山下,是清代雍正時起四位皇帝陵寢地,1730年始建。
✍ 1是因為清朝是中國後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各種宮廷戲大多清朝為背景。這兩年大火各種穿越劇,讓雍正皇帝–胤禛跟著火了一把。尋一週末,前往河北保定清西陵,拜訪一下這位火了四爺。✍ 2清朝統治中國一共267年,共10個皇帝。
(一)三座石牌坊謎北京昌平區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東陵,門外設石牌坊一座,每座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石料採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
清西陵,這座位於河北易縣清代入關後第二座規模皇陵建築羣,其開創者是歷史上知名勤勉皇帝雍正帝胤禛。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羣巒疊嶂,樹茂林,風景。東有2300多年前燕下都故城址,西望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水河。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
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日,鄂爾泰突奉急召園。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於京城喧傳雍正暴斃消息,匆忙之間,鄂爾泰來不及馬配上鞍具,他大腿骨磨損,流血不止。
官修實錄記載雍正去世日期是八月二十三日,“子刻,上崩。”① 雍正死因,傳聞異辭。八月二十五日,即位乾隆即傳諭攆走雍正圈養一批方術道士,並稱雍正生前“聽其一言,其一藥”② ,這反而側面坐實了雍正是死於食用丹藥。
另有傳聞稱,雍正是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殺而死,並頭顱割去。“當時留良孫女某,劍術精,尤冠儕輩,為祖父復仇,入宮行刺。”③
無論死因如何,雍正走到了生命終點。約一年半後,他葬泰陵。
泰陵位於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十五公里永寧山下。和雍正死因一樣,泰陵選址成為了民間津津有味談資。傳言雍正毒死康熙,“聖祖皇帝(注:即康熙)暢春園病重,皇上(注:即雍正)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崩了駕”④,所以葬東陵(位於河北遵化)其父康熙身旁,而生前選定陵墓建易縣。
雍正硃批真跡:朕這樣漢子,這樣秉性,這樣皇帝。爾大臣若負朕,朕負爾,勉之。
毒死康熙只是雍正政敵手下奴才們潑髒水,取信。不過,雍正陵墓選址時,擔心沒有遵從“子隨父葬”傳統可能人非議。
延伸閱讀…
據《世宗憲皇帝實錄》記載,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雍正發佈諭旨,對泰陵選址滿意,“洵上吉之壤”,但擔心離東陵(彼時雍正父康熙葬東陵景陵、康熙之父順治葬東陵孝陵),雍正和大學士、九卿們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合理解釋”——“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風水專業人士説東陵合適地方了;“易州及遵化州京師密邇,”,泰陵和東陵離北京。⑤
雍正其陵墓看重因素是地理,或者説風水。有文章分析稱:
泰陵地處永寧山主峯之下,“陵制山水相稱”即“天人合一”宇宙觀,清代建築學家風水學家形態端莊元寶山作為泰陵朝山,永寧山泰陵靠山。永寧山是太行山餘脈,主峯突起,聳入雲端,有插天之勢,屏立於陵寢後。紅門兩側東西華蓋山,煙雲山腰繚繞,有渡雲,陵區兩扇大門分列左右。有九龍山、九風山、蜘蛛山,是天造地設、天然景觀。⑥
清西陵風水形勢;引自“陳憶湄,郭巍 . 中國傳統輿圖的製圖學研究 [J]. 風景園林,2022,29(6):128-134.”
雍正(泰陵)後,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及其后妃、公主、阿哥、王爺七十餘人安葬於此,匯成清西陵陵區。陵區之中,三座後陵其中之一泰東陵,即“甄嬛”、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注:乾隆生母是何人學界尚有爭議,正史記載孝聖憲皇后)陵墓。
清西陵各陵平面位置圖,引自《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5期第3卷
清西陵“形成了以14座陵寢主,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輔83平方公里陵區,是現存規模、保存、陵寢建築類型古代皇家陵墓羣”。⑦
這個雍正、“甄嬛”人眠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961年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1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5A級旅遊景區。
有人知是,包括清西陵內,保定市共有59處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城市前十,超過了西安、南京、洛陽、開封古都。
其中知名有燕下都遺址、直隸總督署。這些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串起了保定幾千年歷史。
與清西陵一樣,燕下都遺址位於保定易縣,同為第一批入選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並2001年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其列為百項遺址保護項目。
燕下都是戰國一段時期燕國都城,是我國現存、文化遺存大型戰國都城遺址。西周時期,燕國建都於薊,即燕上。應付南方諸國軍事威脅,戰國時期,燕國易縣建造下。易縣西北有險關紫荊關,此建都於防守西側太行八陘中蒲陰陘。
戰國中晚期,燕國都城遷至下,它見證了燕國——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納士,樂毅率聯軍大破齊國;見證了燕國衰亡——燕下都南邊水河畔,燕太子丹送別荊軻,刺殺秦王,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復”慷慨悲歌。
及至宋遼對峙時代,易縣遼佔,保定乃取代易縣成為軍事重鎮。
加強北部防,北宋清苑縣設保塞軍,淳化三年(992年)保州城建成,開啓了保定千年州城歷史。保州雄州、霸州地一起,形成了一道西南到東北邊防聯線。
元朝大都(今北京),作為大都南邊緊鄰保定,迎來了延續幾百年歷史使命——保衞大都,安定天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過燕山、長城,攻取北京一帶後,繼續向南進入中原,面保定。反過來説,南方軍隊要進攻北京這樣要地,那麼要攻佔保定。於是,保定成為拱衞中原前線要塞。”⑧保州元代改為保定,即此含義。元明清降,保定政治地位上升,而至清末達到巔峯。
順治十六年(1659 年),清設隸省,巡撫駐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雍正二年(1724),直隸巡撫改為直隸總督;雍正七年(1729年),改設保定直隸省會。保定正式開啓了作隸、而後作為河北省會(現石家莊)兩百多年歷史。
清朝行省,直隸、兩江、陝甘。“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直隸總督署成為保定見證。作為八督之首駐地,保定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飛躍發展。⑨
“華北大鎮地位體現清代保定城市佈局上,全城鐘樓、大慈閣、奎應樓、鼓樓建築中心,古城中部多為署衙,如總督府、道衙、州署、府衙、縣署、大寧都司署、參將署、監軍署、總管府。於作為直隸省首府,保定官署眾多,號稱七十二署衙。”⑩
保定文化遺產並不只此。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保定全市國有收藏單位館庫藏文物近2萬件(套),三級以上文物2243件,其中,一級文物106件(套),二級文物455件(套),三級文物1663件(套)。舉世聞名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多件國寶級文物,保定市出土,現河北省博物院收藏。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