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指木火土金水五行氣,是指五行平順和諧,相悖逆。沒有過或者不及情況出現。人命秉五行正氣而生,則人性仁厚謙和,禮義,兼備,多廉恭仁厚,中正守信人。如五行偏枯,悖反逆,或過不及,或盛濕氣,則人命秉邪氣而生,人,性情,心藏兇險,徇私枉法,或不通人情,媚上欺下,或自棄,自甘墮落。
性情其實性格,所謂江山易改,稟性移。我們生俱來先天五行情況,好比是一個現象,其成因多重因素集約組合而生成,制約。五行氣如果後天沒有得到合理轉化或改變,形成固有後天信息植入意識形態,構成每個人的稟性異氣質。
而我們稟賦性情人品往往左右我們前途和命運,因此個人稟賦性情評斷,是八字命理分析預測一項十分項目。評斷我們性情稟賦主要,一是陰陽五行以及十神命局中存在各種狀況。比如陰陽調和,中和,陰陽失調,偏陽,陰純陽。二是五行十神特徵以及五行十神各自命局裏、、逆。
實踐中利用八字命理學説推斷人性格是一件十分複雜評斷事,如果只是機械類推,有點帶面,牽強附會嫌疑。人稟五行氣而生,如果五行,枯,則性情平和,,有仁厚惻隱之心。如果五行,過或不及,則趨炎附勢,無禮。
五行之中,木主仁壽,主能相親而愛人,仁慈。但如果春木見金,反主壽夭。火主禮,主人能謙遜禮讓,知書達理。金主義,主果決,主人恩義,輕,能夠見義勇為,扶弱濟困。水主智,主人智多謀,為人。如果遇土來使水,反主,智慧才能發揮。土主信,主人守信,為人注重信譽。
其次,五行天干地支以及地支藏幹有陰陽分,四柱陰者,城府,陰柔濡滯。四柱純陽,其人中正坦白,。陽剛氣溢於言表,性情外向,暴。不僅命局如此,歲運遇到會受到影響。
因此,實際推命論命中,切不可執一詞,只用五行來斷其性格,要看命局組合,五行生剋作用結果,以及五行各自力度大小。命局或者運流年中,某種五行或者,可以作為推斷性格。
地支,或稱十二支,是中國古代用來計算“時日”代稱或表示“次序”符號,與天干同屬文字計序符號。地支共12個文字: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循環使用。
地支名來自《白虎通》天干主幹,地支枝葉,稱「甲乙者,榦;子醜者,枝」。《白虎通》説法來《淮南子》「數甲子,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義演變而來[1]。史記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干支名稱是《呂覽》所稱「甲子」[1]。《世本》和裏耶秦簡中只取首字稱為甲子[2][3]。甲子稱,是因為早時存在一個專用名稱[1]。
十干最初來紀日,十二地支是紀辰[3],古文獻中「日」稱天干,「辰」稱地支[4]。「辰」古代指日月之會,是每月朔日太陽月亮會合方向,於每月移動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有十二辰。古代每月昏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觀察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現在所在月份,稱為「鬥建」、「月建」(於歲造成偏移,、今北斗斗柄指向)[5]。
十二辰起源,郭沫若認為是古代觀察到木星公轉週期十二年(11.862年),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後這十二部分各命名,即木星軌道分為12個部分,“歲星紀年”,後衍生為“歲紀年”[6][7]。吳宇虹、陳睿宏認為郭説有誤,主張地支十二辰是來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軌跡序時、月建之法。吳宇虹認為十二辰天區逆時針排列應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北斗七星左行軌道而確立,而非木星十二次右行軌道。陳睿宏指出中國古代傳統思維天道左旋、地道右轉,代表天道「月建」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逆時針左行主,代表地道「月厭」十二辰,順時針右行[8][9]。
將一天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計時制度,即是十二時辰,萌生於西漢式佔(日語:式佔)和曆算中「日加」十二辰[5],十二時辰是十二辰衍生出來產物。
古人「萬物興衰、陰陽交替循環過程」解説這十二個地支字[10]。許慎《説文解字》小篆字形解釋字源,並雜陰陽五行説,今人甲骨文、金文之字形樣貌和構造解釋干支各字本義,不過字本義有分歧或未有定論,取得意見。干支字序數本不相干,各有其本義。於表示干支後,許多天幹、地支用字指稱天干地支,或產生出其他意思,本義轉用其他字表示[1]。
甲骨文和金文中,「子」有兩種寫法:(一)表示地支第一位,即「𢀇」字。(二)表示後代子孫,即今日「子」字,地支第六位是該字形表示。周初後,用作地支第一位「𢀇」多用「子」替代,免混淆,改用「巳」表示地支第六位[11]。換言之,地支第一位「子」,其甲骨文為「」或「」字形。地支第六位「巳」,甲骨文「」表示,而不是「」。
象手,指或屈或伸,手初文(葉玉森)
象爪,即爪字(郭沫若)
構形未有定論(漢語多功能字庫)
象雙刀並立(吳其昌),意為宰殺牲畜
象牲肉割斷二(白川靜)
合卪作信,貿初文(魯實)[17]
象蚌蛤開殼運動,蜃之初文(顧鐵僧)
象人推耒,人耕之象形(胡小石)
象割草農具(郭沫若、裘錫圭)
象手振崖石,振之初文(葉玉森)
象舂米木杵,杵初文(戴侗、林義光)
象鞭(葉玉森)或索、馬轡(郭沫若)
象閃電(見説文「虹」字),電初文(李孝定)
象束腰大帶,紳的初文(魯實)[20]
地支循環使用,一週期12個,若天干配合使用,60個一週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干支,八個字,因以得名。
延伸閱讀…
八卦是《經》基本概念,可代表一切現象動靜狀態,每個卦三個爻組成。「卦」有「懸掛」意思,代表各種現象八種卦之一,一一標示豎立起來以便於觀察。例如將”天”這一現象,”乾”這一卦「懸掛」著。即乾卦,天象。一種卦可掛很多很多現象,但不是任意掛,有規則。每一現象可以找到一種卦去掛,不是任意。有象,後有卦。萬象納入八卦,八卦懸掛萬象。將萬象八卦作為模型,硏究理解八卦這個模型,有助理解萬象。
經八卦產生可回溯河圖洛書,以及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八卦項目組合,可代表各種現象或動態,「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可稱首八象,因為八卦可以説是卦這八個人們看到現象),卦名稱「乾、坤、坎、離、震、巽(ㄒㄩㄣˋ)、艮、兑」。易經八卦代表了古代中國天文地理哲學文化思想,其理論涉及到文學、武術、中國音樂方面。
若八卦兩兩,形成六十四卦。原本八卦(三個爻)稱為八個「單卦」,而兩個八卦上下組合(六個爻)稱「卦」。
「爻」是基本符號,意指交錯,奇畫(「⚊」稱陽爻)或偶畫(「⚋」稱爻)表示。
爻有陰、陽兩種儀態,若兩兩形成四象(太陽、陰、少陽、太陰)。四象增加一爻,形成八卦。
爻自下而上排列。「三個」爻含義,象徵着「天人地」(上有天、下為地、人其中)。
八卦,意謂八個單卦(八個經卦)。
延伸閱讀…
背誦時可「先天八卦圖」應:(乾)上而下,(坤)左至右而上。
宋朝學者邵雍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叫先天八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乾坤學説,他認為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其子女:震為男,坎中男,艮(普通話讀音:gèn;國語注音:ㄍㄣˋ;粵音:gan3,「覲」)為少男;巽(普通話讀音:xùn;國語注音:ㄒㄩㄣˋ;粵音:seon3,「遜」)長女,離為中女,兑為少女,是文王八卦,稱後天八卦。邵雍以前沒有區分先天八卦、後天八卦説法。
認為此八卦排列對應(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合於現象[4]。
後天八卦方位東南西北方位存在着一一對應關係:震離兑坎代表正東、正南、正西、正北,餘下四卦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隅。右圖反映了中國古代製作地圖傳統方式:
前南後北(坐北朝南),左東右西。這個方位與西方傳入現代製圖以北上方向相差一百八十度。(古中國歷史疆域發展:北到南,黃淮平原到長江流域,可以解釋古人製作地圖想法。)
先天八卦方位後天八卦為何?有人認為先天八卦反映了世界產生前景象,而後天八卦則相反。有人認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代表了立體垂直空間和平面時間概念(類似於西學中維度),如清人張潮《幽夢影》中即有「先天八卦,豎看者;後天八卦,橫看者」之句。
連山易和歸藏易作為古越族傳統文化,是相容於中原地區《周易》系統。
《連山》指湖北隨州烈山,該書震為首卦,為古越族地皇神農氏創。
《歸藏》指湖北宜昌秭歸,該書坤為首卦,為古越族人皇軒轅氏創。
震卦龍,坤卦為龜。因此連山稱龍圖、歸藏稱龜書。
龍圖河,是指天河,象徵天道。
雒書雒,是指雒,象徵地道。
《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法,一曰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八,六十有四。」
意思是説《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占筮方法,但是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
先天八卦是宋代變造歸藏結果,而今日看到後天八卦戰國晚期周易八卦不相同。
先天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坊間漢字「三求平未,鬥非半米」來記八卦符號。
及至宋朝,有學者認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叫先天八卦;有學者認為八卦應該出自周文王乾坤學説,他認為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餘六卦其子女:震為男,坎中男,艮(普通話讀音:gèn;國語注音:ㄍㄣˋ;粵音:gan3,「亙」)為少男;巽(普通話讀音:xùn;國語注音:ㄒㄩㄣˋ;粵音:seon3,「遜」)長女,離為中女,兑為少女,是文王八卦,稱後天八卦。八卦符號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真理:「道」。
漢代學者李君明首創(後世稱京房)。京房首創八宮卦後世預測學影響。五行後天八卦提出如下應關係:震(雷)、巽(風)木,離為火(日),坤(地)、艮(山)土,兑(澤)、乾(天)金,坎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