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承辦“讓古琴醒來——委員讀書漫談羣線下交流暨文化藝術界界別活動”舉行。活動現場,致力於中國民間音樂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田青先生古琴藝術進行了講解,並邀請古琴名家進行現場演奏。古琴藝術,中國已有3000多年流傳史,那麼,其中有着怎樣文化內涵?其音樂曲譜是怎樣記錄方法?古琴,作為中國文人樂器包含了哪些內精神?本期講壇以此契機,邀請田青先生深入解讀。
人類創造眾多樂器中,有很多是有着表現力,比如鋼琴稱作“樂器王”,小提琴稱作“樂器後”,留下了無數音樂經典。但不管其他多少種樂器,有多麼表現力,沒有一件樂器負載着文化內涵有古琴這樣多。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個代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全人類享有、保護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分成幾類:一類是民間音樂,指民歌到民間器樂;第二類是宮廷音樂,古時宮廷裏演奏音樂。周代時候產生,有過時期,後來衰敗,到了清代基本上付之闕如了。宮廷音樂中很多樂器,是禮器,如故宮珍寶館陳列金編鐘;第三類是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第四類是文人音樂。文人音樂和前三種全然不同,它代表性樂器古琴。
古琴含載文化價值量可以説是。這體現它有着3000多年歷史。《詩經》時代有“琴瑟友”記載,到了孔子時代,古琴成為一種流行樂器。孔子本人不但會彈琴,而且“絃歌”教化、育人,是他宣傳自己思想一個工具。《詩經》裏記載了305首音樂,是“絃歌”形式,他彈過。古琴孔子個人生活中佔有位置,他“撤琴瑟”。是,孔子給古琴賦予了一個功能:修身養性。他自己説“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音樂作為人格養成一步,而樂器中,鐘磬古琴。孔子教學生,講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樂”排第二位,於他提倡“禮”。可以説,他所教“樂”,基本上是琴樂。此外,孔子自己説過:“移風,莫善於樂”,音樂當成教化、工具。
孔子學古琴、彈古琴,創作古琴曲,有着藝術實踐,學習時有自己創造學習方法。這個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學習,一種主動學習方法———自己學習來學琴。傳説孔子隨師襄子學古琴,一首曲子,彈了10天,師説“可以益矣”,“益”是有變化、前進意思,讓他往前走,彈下一首曲子。孔子沒有接受,説不行,我學會彈這首曲子了,但是“得其數”,意思是會彈了,但沒掌握其內規律和音樂內涵。彈了10天,老師急了,説“可以益矣”。他説不行,我“雖得其數,得其志”,“志”是指精神,音樂中所負載精神,掌握了內規律,知道曲式、旋律、結構怎麼樣,但是我透徹理解它精神。於是繼續彈,彈了10天,這才不僅“得其數”“得其志”,還“得其人”,音樂中他於看到了一個人。孔子説,他看到這人個子高高的,臉黝黑,眼睛炯炯有神,有王者風。這個人孔子崇拜文王,而周文王是孔子心目中帝王一個表率,這首曲子,説流傳到今天古琴曲《文王操》。
古琴文化藴涵體現它雖是一件樂器,但其基本結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常識,反映中國人基本觀和天地觀。
古琴結構是兩塊木板合在一起,上面是面板,下面是底板,上面是桐木,下面是梓木,面板有弧度,底板是平,象徵“天圓地方”。一張典型古琴,是尺3尺6寸5分,暗合一年365天。上面有13個徽,即古琴正面外側那13個圓點,這是取音標誌。古琴琴徽有蚌殼做,有金,有玉,寶貴。每一個徽位標誌着琴1/2處到1/3、1/4處成比例長度,它琴絃分割成標準音位,提醒人弦哪個位置,這13個徽暗合12個月加一個閏月。琴絃説堯舜禹時候是5根弦,宮、商、角、徵、羽,附會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這五根弦代表君、臣、民、事、物。到文王、武王時候各加一根弦成7根弦了,代表君、臣、民、事、物、文、武。琴身有琴額,於人腦門,然後是琴項、琴肩、琴身,後琴尾,這是象徵一個人。琴身上圓下方,有天有地,加上中間人,天、地、人,三才。琴身所有部位、結構有一個名字,比如琴額附近架弦“嶽山”,琴首有“鳳舌”,琴尾有“龍齦”,琴底支撐兩個腳叫“雁足”,兩個發音孔一個叫“龍池”、一個叫“鳳沼”,這是我們祖先所看到當中一些有規律性、典型性東西,集中一張小小的琴上面。古琴有3000多年歷史,流傳到今天大約有3000多首,———有曲子只有,有譜、能彈,有幾百首。
音樂記錄是難題,因為它不是形象,不能畫下來,聲音藝術縱即逝、無影無蹤。現在我們有錄音機,可以錄下來,但古代怎麼能夠音響下來呢?因此,古琴藝術有一個地方,是能夠讓我們今天有文化自信地方,中國人很發明瞭琴譜。這些歷代琴譜流傳到今天有一百幾十部。
古琴譜是文字譜,漢字來記錄,比如右手什麼指法,彈哪根弦;左手哪個弦上,哪個徽位,哪個手指,彈一個音要記錄半天。到了唐代,有一位音樂家叫曹柔,他完成了一個發明:減字譜。減字譜文字譜中很多句話減成一個字,而且是和漢字字,看着像漢字。減字譜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告訴你左手哪個手指,哪個徽位。比如草字頭,“散音”“散”字省略寫法。古琴主要有三種基本音色,一種是彈空弦,左手,空弦叫散音;一種是左手上去,叫音;有一種是泛音,弦上比如1/2、1/3處出泛音位置上,地觸碰出一種音。第一個草字頭告訴人們,散音手指不用。草字頭下邊有個“七”,即右手彈第七根弦,“七”下邊有一個勾是“挑”簡寫,食指裏向外這叫挑。於是,這個音空弦(左手不要弦),同時第七根弦上右手“挑”,這個音就出來了。接下來一個字,上面是“大九”,意思是大拇指第九徽,下面是右手指法像一個“句”字外框,是個“勾”字,“勾”中指從外向裏叫“勾”,裏面那個“四”字是告訴你勾第四根弦,這個音第四弦上大拇指第九徽,右手“勾”指法。
減字譜處,一是音高,和世界通用五線譜是。唐代距今如此,怎麼知道今天譜彈出的這個音唐代人彈琴那個音呢?古琴發明到確定形制經歷了一個過程。我們春秋戰國墓裏發現了絃樂器,但是幾根弦,形制,到漢後,古琴形制基本確定下來。因此,千百年來,古琴基本形制沒變,定弦法沒變,弦是這麼,徽是原來地方,所以可以判斷,今天我們位置,此辦法彈聲音音高,和唐代彈是。琴音樂3000多年,雖磨難衰敗,今天能夠復興,減字譜起了作用。這一樂譜,從公元7世紀到21世紀,近1700年了,,能。而西方樂譜並非這樣,歐洲經日本傳到中國只有200年左右歷史,五線譜要一些,但古琴減字譜晚出現1000年,它開始是四條線,後來變成五條線,18世紀開始普及。因此,作為古琴專用樂譜,減字譜貢獻便是7世紀開始沿用至今,其間中斷,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
減字譜有音高,但沒有節奏。音樂有兩個基本組成要素,一個是音,一個是音,加長有了節奏,成為旋律。琴音節奏靠是古琴一個傳承方法,叫做“打譜”。師口傳心授,通過學生學習,掌握了規律後,進行創造———音高和古琴規律再現樂譜上音聲,這一過程叫做“打譜”。
打譜是古琴傳統,訓練有素古琴家琴音規律、老師傳承、加上自己體會和“”譜面上音樂。這種“”中,實際上包含着程度“創造”。“打譜”作為古琴家音樂有認知和闡揚方式,充分體現了東方文明特色。過去,受西方文化影響,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信心人們因為古琴譜不記節奏而認為古琴譜“不夠完備”。但如今人們傳統文化深入瞭解,“文化多元論”興起認同,多人開始認識到,“打譜”方法實際上是人類音樂文化傳承中具有創造性和、演奏家個人價值、能體現音樂動態構成和生生不息生命本質一種傳承方式。
西方音樂是作曲家音樂,儘量“純粹科學”定量、定性方法記錄音樂,並要求所有譜演唱、演奏人“完全”於譜面音符。每分鐘多少拍標記和節拍器使用各種力度、技巧、表情符號配合,是程度上體現作曲家樂思。,我們並不是否定五線譜實用性和價值。這種記錄音高和時值、諸如“每分鐘64拍”“每分鐘80拍”及各種力度、表情符號限定現代五線譜反映了工業文明原則,是有利於音樂傳播載體,它適合節奏、音高,很少有中國式“散板”與“潤腔”西方音樂形式,適合音高樂器如鋼琴及大樂隊使用。但於東方音來説,如中國傳統音樂,五線譜得無能為力。因為五線譜形式不但不能標記出中國西北民間音樂中“fa”和“si”音高,不能標記出中國音樂“韻味”。而且,它不能像古琴“打譜”那樣,使每一個演奏家成為音樂創作者之一,使每一個演奏者能夠參與音樂創造,主動地、創性地闡述個人音樂理解。只有古琴“打譜”傳統,才能使譜面上靜止音樂變成“活”音樂,才能使“別人音樂”變成“自己音樂”,才能使“一成不變”樂譜變成生生不息音樂源泉和長河。
阿瑟·格魯米歐Arthur Grumiaux(1921-1986),1921年3月21日生於比利時維萊温。 他外祖父是當地鄉村樂長,喜愛音樂,格魯米歐5歲即外祖父學琴。他9歲進入沙勒羅瓦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2歲進入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師伊薩伊學生杜布…
音頻有琴譜,需要請加V : yssj36 (二度)
【官方福利區】 發現你最近聽輕音樂、音樂猜你喜歡喜馬精選專輯《心理療愈鋼琴曲100首》一聽了,一聽困了緩解,幫助數百萬聽友入眠原價99元,福利區免費暢聽!【點此領取!】
小提琴動聽音色、炫耀技藝表現力,無使聽眾傾倒。本輯所收是中國風格特色名曲。前輩名家馬思聰創作演奏樂曲,具有民族音樂。後人創作風格樂曲,充分體現了中國音樂神韻,同時發揮了小提琴技…
音頻有琴譜,需要請加V : yssj36 (二度)
鍾國玉,大提琴演奏家。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碩士,中央音樂學院學士。任美國南本德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並工作於北京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2010年起任職澳門樂團大提琴樂師。
鋼琴共有88鍵,音域A2—-c5,涵蓋所有樂器音域。
小提琴音域是:g—-d4,於鋼琴第35鍵—-78鍵(從左向右數,包括黑鍵);獨奏時可達b4,於鋼琴第87鍵。
中提琴音域是:c—-e3,於鋼琴第28鍵—-68鍵。
大提琴音域是:C—-a2,於鋼琴第16鍵—-61鍵;獨奏時可達e3,於鋼琴第68鍵。
國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國家級藝術盛會–2017北京現代音樂節5月21日晚開幕, 27日閉幕,這是北京現代音樂節創辦以來第十五屆。十四年,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節發展成為國內具規模和影響力現代音樂盛會文化盛會。本屆北京現代音樂節結構,主要分為兩大板塊–音樂會、講座大師課。自2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開幕後,音樂節活動場地中央音樂學院,22-27日每天下午15:00演奏廳、晚上19:30音樂廳各1場音樂會,每天上午10:00作曲系舉辦講座或大師課,本屆音樂節演出作品國外作曲家樂迷做面面交流,分享他們音樂理念。
音樂節結構雖至簡,然而內容一如屆多彩。音樂會曲目精心安排,既展示上個世紀產生世界影響代表性作曲家現代音樂作品,有當代中國老中青幾代作曲家經典作品和創作;體現了傳統音樂現代音樂對接、東方西方深度交融,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特點,反映着現代東西方社會人們動態發展多彩的精神世界。師班和講座6場,包括了4場音樂創作講座,1場爵士作曲技法講座,1場現代音樂史講座。演奏家陣容依舊星光閃耀,集中了當代國內國際音樂精英和鋭,展現了現代音樂未來新興力量。
音樂節上演曲目體現了年代、文化區域、年齡層次作曲家於人、生命、文化、家國理解。曲目內容內涵、表達形式展現出多元交融特點,展現了多姿多彩現代音樂風格。指向,表達是人類命運終極思考關懷。
本次音樂節舉辦了交響樂音樂會2場,上演了中國、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11位作曲家共11部作品。9場室內樂音樂會,上演了61部作品。1場電子多媒體音樂會,上演5部作品。總計12場音樂會演出了77部中外作曲家作品,其中外國作曲家作品32部,中外合作作品1部,中國作曲家作品44部。
延伸閱讀…
這些創作時間分層,體現出了青年作曲家現代音樂創作中中堅力量和才華。如,本屆音樂節上演法國梅西安《祭品》(1930年),作曲家時年22歲;中國作曲家秦文琛於上個世紀90年代為四十二件絃樂器創作《幽歌》時年24歲,有詹姆斯o麥克米蘭27歲時管絃樂隊作品《輓歌》(1986),徐昌俊29歲創作柳琴曲《劍器》(1986),葉小綱32歲時創作長笛古箏《三》(1987),張小夫33歲時創作幻想音詩《吟》(1987-2004)。音樂節上演曲目安排,客觀上可以這些時代文化背景下作曲家青年時代才情,有利於認識和評價當代音樂創作成果。
本屆音樂節一輩作曲家推出作品,讓人而感動。這今年89歲高齡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杜鳴心先生作品歌劇《冼星海俄羅斯》(2017年)部分”午夜”(世界首演)演出,表現了冼星海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後場景。作曲家葉小綱小提琴打擊樂而作二重協奏曲《峨眉》(2016)、陳丹布管絃樂《袖劍銅甲金戈》(2016) 及中青年作曲家秦文琛、張朝、鄒航新作品,體現出創作上達到爐火境界,令人沉醉。
本次音樂節,當代中國新生代80後、90後青年作曲家創作上勢力讓人可喜。創作是推動音樂發展動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年來有才華青年作曲家提供施展其華平台,推動中國現代音樂發展。雖然這兩年沒有如2006、2007年那樣設置”花樣年華”2011年設置”青年中國”專門板塊,但實際曲目安排上留出很塊有才華青年作曲家。如開幕式上演青年作曲家、28歲鄭陽創作管絃樂《遠去桅杆》(2017年);22日Ensemble Novel樂團專場音樂會《我詛咒時間河》上演22歲丁木雙簧管、單簧管、鋼琴、打擊樂、小提琴、大提琴和演員而作《致一百年後你》(2017),32歲霍霏霏雙簧管、單簧管、鋼琴、打擊樂、手風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迷宮》(2017)……這些作品體現出這些新人現代作曲技術掌握和藝術思考獨特性與角度。
這種年齡區間、文化背景作曲家創作,體現出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元內涵。葉小綱《峨眉》是峨眉景象及其豐富人文資源內心感觸;陳丹布《袖劍銅甲金戈》是管絃樂語言刻畫出訣別刺客一股殺氣勢和信念;張小夫電子多媒體音樂壎/蕭/笛、琵琶、二胡、箏、打擊和電子音樂、視覺影像而作《墨韻靈飛》音樂展現書法水墨藝術境界;王建民古琴鋼琴作品《古舞》 取自雲岡石窟樂舞畫面,表達於古代宮廷樂舞理解;鍾峻程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作品《花山壁畫》對先民生活音畫呈現描寫;趙曦《南國》鋼琴協奏曲(雙鋼琴版)多調性技術手段表達對故鄉的讚頌;白浩鈺古琴鋼琴《俠風禪影》中國傳統儒俠風範佛禪意藴兩種入世、出世對立精神刻畫;李劭晟古箏絃樂三重奏而作《進酒》表達原詩氣質……這些展現是傳統文化精神側面理解表達,題材上具有傳統性。而秦文琛《喚起記憶聲音》(2008),是幾種各具性格聲音展開一場有衝突有高潮戲劇性表達;丁木《致一百年後你》現代音樂技法、大屏幕活動影像、現代詩歌、音樂劇場綜合呈現方式,表達時間流逝體驗,表達時間、空間秩序主題有俄羅斯作曲大師亞歷山大·拉迪洛維奇笛、單簧管、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而作《皮埃羅夢》;李景元《你不能回家》音樂演繹美國作家託馬斯o沃爾夫《天使·望故鄉》深刻理解,卡爾·內戈林《幽靈諧謔曲》音樂會大三角鋼琴和一個鋼琴玩具交替演奏,單簧管、大提琴表達了一種戲謔感;盧卡·昂迪納尼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而作現代室內樂作品《夢境海鷗》(2014年)通過一系列現代技法,力圖營造出幻夢境;西科爾斯基鋼琴曲《心不在焉窗前凝視》主要手法將、無意義、疏離感渙散狀態表達出來……這些是內容到音樂構思屬於身處現代化大潮下個體體驗和具個性化表達。同時,有主題精彩作品。英國作曲家喬﹒卡特管絃樂《醒悟》 (1997)表達是戰爭反思與警惕,秦文琛《幽歌》(作者介紹可稱悲歌)去人類經歷各種、災難紀念,如果説,這兩類指向過去,是反思;那麼鄭陽《遠去桅杆》傳達是想,是時代中國人即揚帆航,面未來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精神狀態。
本屆音樂節沒有主題,從全部音樂表達內容,或依託歷史,或依託文學,或是親歷場景回溯,構成了多元內涵;本質上看,圍繞人特體驗展開,統一到現代化浪潮下人精神。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人持續地西方學習中產生了世紀問題–中西爭。這場沒有結論爭論持續到今天,很多人文領域發酵。當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進一步加劇,中國國力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力增長,中西之間文化變得深入而普遍。
西方作曲家地目光投向中國,他們或音樂創作實踐中中國古老哲學中尋求,或者直接採用中國樂器進行創作。這本屆北京現代音樂節曲目安排上體現,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下當代中西音樂互動深度。開幕式上演德國作曲家奧利弗·施內勒爾管絃樂作品《五行/水》(2013)。管絃樂套曲《五行》五部作品構成,創作上受到中國陰陽五行思想影響,《五行/水》是其中第三部。水內涵,其保守、靜止和智慧、兩種文化寓意極大地激發了作曲家作品創作。作曲家認為”五行影響了角色設計以及每一部作品所代表元素選擇。每一部作品中,音樂特徵應着五行裏五種媒介各自特點,我儘可能運用這些表現我音樂。”很有意思是,武漢音樂學院專場音樂會中上演了同一題材室內樂作品,龔華華古箏、四件絃樂器兩位打擊樂演奏家而作《水德吟》,這讓我們領略同一內容中西音樂家情懷和創作風格。5月26日晚莫斯科當代樂團上演俄羅斯作曲家奧列格·佩勃爾丁《國華》則融合了多種中國藝術元素,作曲家想現代音樂形式來闡釋中國古代詩歌。作品編制上屬於西樂室內樂,然演奏法大量借鑑了中國樂器演奏法,馳譽國際樂壇莫斯科當代樂團高水平演繹使得該曲當晚大放。
創作思想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汲取,樂器組合形式上體現出中西融合創意,反映了當代很多作曲家尋求個性化表達趨向。
中西樂器混合室內組合形式具有實驗空間。本次音樂節中兩件中西樂器組合形式,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在5月24日法國摩登時代樂團專場音樂會中演出費雷德里克·迪裏厄簧管與二胡而作《漫長距離》 (2016年),葉小綱長笛古箏作品《三》(1987年),美國作曲家保羅o戴古琴與低音提琴《歸塵》,趙石軍古琴單簧管《琴蕭引》。單件民族樂器鋼琴組合有葉小綱新作品二胡鋼琴《光明行》(2016)、劉文金《火-綵衣姑娘》。鋼琴民樂合作是中國作曲家很開始做法,無需細論。而古琴鋼琴組合集中呈現是本次音樂節一個亮點,如王建民《古舞》、李玥錦《沉玪》、白浩鈺《俠風禪影》。這些作品寫法上各有特色,確實讓人有耳目一新感。,古琴、鋼琴這兩件東西方文化(代表了傳統現代)中具代表性樂器,其結合有探索空間。古琴技法運用如何揚長避短,鋼琴有配合,鋼琴表達中如何聯合古琴,達到最佳音樂境界創造,這些現實問題解決需要作曲家繼續奉獻出智慧、靈感辛勤勞動。
多種中西樂器混合室內組合近些年引起多作曲家興趣。秦文琛單簧管、手風琴、吉他、古箏、大提琴和打擊樂而作《喚起記憶聲音》(手風琴版)(2008),鄒航絃樂四重奏、古箏、二胡、琵琶、竹笛、三絃、揚琴和打擊樂而作《醉舞金剛》,李劭晟古箏絃樂三重奏而作《進酒》,龔華華《水德吟》,吳霜二胡室內樂隊《角兒》,來澳門莫健兒二胡、笙、鋼琴、馬林巴和打擊樂器而作《清歌一闕》(2013/2017),這些作品中是舞台大賽考驗作品,受歡迎。
多種中西樂器混合編制形式不乏外國作曲家創作,其音樂構思新穎,人深刻印象。如奧地利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伍茲鋼琴八件中國樂器而作《交迭聲鸞》,作者坦言結構到細節受到韋伯恩作品《27號變奏曲》影響,作品內部是混合了江南絲竹旋律、韓國傳統説唱板索哩節奏模式元素,音調上十二音五音混搭,有時是各行其是。作者解釋,這部作品英文命名Interference,一方面意指交織各聲部樂器,並同時暗含”幹擾”意。此,有作曲家費雷德里克·迪裏厄簧管與二胡而作《漫長距離》、美國作曲家保羅o戴古琴與低音提琴《歸塵》。這些作品雖然中國樂器演奏法方面還存在着、單一瑕疵,比如二胡技法寫法小提琴化痕跡。但作為趨向、新思維表達,還是人帶來了體驗和啓示。
延伸閱讀…
音樂交融方面,5月25日中印文化交流專場音樂會《拉格·茉莉》引起社會上關注,音樂會一票難求。劉月寧達倫·巴塔查亞揚琴、桑圖爾琴和塔布拉鼓而作《拉格·茉莉》受到歡迎,這是亞洲兩大文明之間當代一流音樂家交流。目前,這種文明傳統樂器之間互動交融屬現象。相信,多元文化觀唸斷傳播,中國文化走出去行動深入實施,會有多音樂家嘗試音樂種類深度,它我們音樂生活提供色彩。
Ensemble Novel演奏丁木作品《致一百年後你》 指揮:俞極/攝影:鄒航
法國摩登時代樂團專場音樂會/攝影:胡曉楠
波蘭鋼琴家亞·科斯米埃加/攝影:黃浩源
兩位印度演奏家中國揚琴演奏家劉月寧演繹作品《拉格·茉莉》/攝影:韓軍
5月23日晚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梵天淨土》–張小夫多媒體電子音樂會是一場令人忘音樂會。電子音是現代音樂中一個部分,有一批音樂家致力於這個領域創作。多年來夏季北京現代音樂節和秋季北京國際電子音樂季是中央音樂學院兩大樂節。本次音樂節專場展示了張小夫教授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幾部經典作品,一整套多媒體電子音樂曲目”梵天淨土”名,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雪域高原符號境界理解。
其中音樂會首尾曲目《諾日朗》和《風馬旗》(2017世界首演)採用了藏族題材。三組混編組合打擊樂、電子音視覺影像而作多媒體交響樂《諾日朗》(1996-2016)是作曲家通過提煉””和”輪迴”這兩個具藏民族特徵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轉化作品當中一種、個性化電子音樂語言-即音響動機循環,這種局部音樂結構手法,貫穿於全曲各個部位,擴展整體作品結構哲學構思。人聲、器樂、電子音三大類聲音組合而成多媒體交響音樂作品《風馬旗》通過現場女高音、管絃多聲道電子音之間構建出多樣化、多層次音響色彩組合空間話組合,象徵着五色風馬旗風中動靜變幻。播放畫面是精心剪輯雪域高原風貌,音畫精彩演繹出人間淨土崇高而空靈境界。大曲笛、電子音視覺影像而作幻想音詩《吟》(1987-2004),開掘了大曲笛一切可能奏法,通過電子音交互控制,表達了抽象聲音點線組合變化多端。電子音視覺影像而作《臉譜No.2》(2008),關閉現場所有燈光,聆聽中國京劇四種角色唱念及鑼鼓聲音電子變形處理,意圖達到””聲音臉譜”塑造。壎/蕭/笛、琵琶、二胡、箏、打擊和電子音樂、視覺影像而作《墨韻靈飛》是中國書法和水墨藝術靈飛韻律節奏及精神氣格音樂表達。
張小夫教授現場操控電子音樂、與台上樂隊、人聲、畫面,場內各個角度佈置音響形成一個複雜音場。體現了電子音響科技結合現代作曲手法,表達了東方文化特有古典情懷。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吳碧霞、張少一流音樂表演藝術家加盟演出,音樂會演出增添了人氣。
北京現代音樂節宗旨如俞峯院開幕致辭中説”秉持致力於普及現代音樂、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以及為青年音樂家提供優質發展平台,社會大眾接受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所以包容開放音樂節特質。音樂節既關注國外一流作曲家代表性作品國內推廣介紹,關注國內地方院校團體及作曲家及其作品國際推出。
本次音樂節閉幕音樂會即是國內交響樂團天津交響樂團承擔,指揮家湯沐海執棒指揮。5月22日下午《我詛咒時間河》– Ensemble Novel樂團專場音樂會是一個中央音樂學院90後音樂家團體承辦,集中展示他們創作演奏華。5月23日下午《南國》名場音樂會是武漢音樂學院室內樂作品展演;5月24日晚亞當·科斯米埃加鋼琴獨奏音樂會《心不在焉窗前凝視》既是波蘭兩位作曲家賽洛基和西科爾斯基現代鋼琴作品推介,同時是國際樂壇新秀、波蘭鋼琴家亞·科斯米埃加推介;5月25日下午《兩岸四地–精英演奏家專場音樂會》名整場音樂會是來廣州、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地音樂家專場展演。
因為堅持多元文化特質,秉持包容開放胸懷,當下,北京現代音樂節辦,成為國內專業音樂家和音樂者學習接觸現代音樂平台之一。15屆北京現代音樂節,面對花樣翻新現代音樂技法,經歷過獵奇、後,多聽眾選擇包容,並關注音樂本身要如何表達,聲音背後思想如何,多人這個平台上感悟到現代音樂和力量!
國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國家級藝術盛會–2017北京現代音樂節5月21日晚開幕, 27日閉幕,這是北京現代音樂節創辦以來第十五屆。十四年,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節發展成為國內具規模和影響力現代音樂盛會文化盛會。本屆北京現代音樂節結構,主要分為兩大板塊–音樂會、講座大師課。自2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開幕後,音樂節活動場地中央音樂學院,22-27日每天下午15:00演奏廳、晚上19:30音樂廳各1場音樂會,每天上午10:00作曲系舉辦講座或大師課,本屆音樂節演出作品國外作曲家樂迷做面面交流,分享他們音樂理念。
音樂節結構雖至簡,然而內容一如屆多彩。音樂會曲目精心安排,既展示上個世紀產生世界影響代表性作曲家現代音樂作品,有當代中國老中青幾代作曲家經典作品和創作;體現了傳統音樂現代音樂對接、東方西方深度交融,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特點,反映着現代東西方社會人們動態發展多彩的精神世界。師班和講座6場,包括了4場音樂創作講座,1場爵士作曲技法講座,1場現代音樂史講座。演奏家陣容依舊星光閃耀,集中了當代國內國際音樂精英和鋭,展現了現代音樂未來新興力量。
音樂節上演曲目體現了年代、文化區域、年齡層次作曲家於人、生命、文化、家國理解。曲目內容內涵、表達形式展現出多元交融特點,展現了多姿多彩現代音樂風格。指向,表達是人類命運終極思考關懷。
本次音樂節舉辦了交響樂音樂會2場,上演了中國、法國、德國、英國、俄羅斯11位作曲家共11部作品。9場室內樂音樂會,上演了61部作品。1場電子多媒體音樂會,上演5部作品。總計12場音樂會演出了77部中外作曲家作品,其中外國作曲家作品32部,中外合作作品1部,中國作曲家作品44部。
這些創作時間分層,體現出了青年作曲家現代音樂創作中中堅力量和才華。如,本屆音樂節上演法國梅西安《祭品》(1930年),作曲家時年22歲;中國作曲家秦文琛於上個世紀90年代為四十二件絃樂器創作《幽歌》時年24歲,有詹姆斯o麥克米蘭27歲時管絃樂隊作品《輓歌》(1986),徐昌俊29歲創作柳琴曲《劍器》(1986),葉小綱32歲時創作長笛古箏《三》(1987),張小夫33歲時創作幻想音詩《吟》(1987-2004)。音樂節上演曲目安排,客觀上可以這些時代文化背景下作曲家青年時代才情,有利於認識和評價當代音樂創作成果。
本屆音樂節一輩作曲家推出作品,讓人而感動。這今年89歲高齡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杜鳴心先生作品歌劇《冼星海俄羅斯》(2017年)部分”午夜”(世界首演)演出,表現了冼星海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後場景。作曲家葉小綱小提琴打擊樂而作二重協奏曲《峨眉》(2016)、陳丹布管絃樂《袖劍銅甲金戈》(2016) 及中青年作曲家秦文琛、張朝、鄒航新作品,體現出創作上達到爐火境界,令人沉醉。
本次音樂節,當代中國新生代80後、90後青年作曲家創作上勢力讓人可喜。創作是推動音樂發展動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年來有才華青年作曲家提供施展其華平台,推動中國現代音樂發展。雖然這兩年沒有如2006、2007年那樣設置”花樣年華”2011年設置”青年中國”專門板塊,但實際曲目安排上留出很塊有才華青年作曲家。如開幕式上演青年作曲家、28歲鄭陽創作管絃樂《遠去桅杆》(2017年);22日Ensemble Novel樂團專場音樂會《我詛咒時間河》上演22歲丁木雙簧管、單簧管、鋼琴、打擊樂、小提琴、大提琴和演員而作《致一百年後你》(2017),32歲霍霏霏雙簧管、單簧管、鋼琴、打擊樂、手風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迷宮》(2017)……這些作品體現出這些新人現代作曲技術掌握和藝術思考獨特性與角度。
這種年齡區間、文化背景作曲家創作,體現出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元內涵。葉小綱《峨眉》是峨眉景象及其豐富人文資源內心感觸;陳丹布《袖劍銅甲金戈》是管絃樂語言刻畫出訣別刺客一股殺氣勢和信念;張小夫電子多媒體音樂壎/蕭/笛、琵琶、二胡、箏、打擊和電子音樂、視覺影像而作《墨韻靈飛》音樂展現書法水墨藝術境界;王建民古琴鋼琴作品《古舞》 取自雲岡石窟樂舞畫面,表達於古代宮廷樂舞理解;鍾峻程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作品《花山壁畫》對先民生活音畫呈現描寫;趙曦《南國》鋼琴協奏曲(雙鋼琴版)多調性技術手段表達對故鄉的讚頌;白浩鈺古琴鋼琴《俠風禪影》中國傳統儒俠風範佛禪意藴兩種入世、出世對立精神刻畫;李劭晟古箏絃樂三重奏而作《進酒》表達原詩氣質……這些展現是傳統文化精神側面理解表達,題材上具有傳統性。而秦文琛《喚起記憶聲音》(2008),是幾種各具性格聲音展開一場有衝突有高潮戲劇性表達;丁木《致一百年後你》現代音樂技法、大屏幕活動影像、現代詩歌、音樂劇場綜合呈現方式,表達時間流逝體驗,表達時間、空間秩序主題有俄羅斯作曲大師亞歷山大·拉迪洛維奇笛、單簧管、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而作《皮埃羅夢》;李景元《你不能回家》音樂演繹美國作家託馬斯o沃爾夫《天使·望故鄉》深刻理解,卡爾·內戈林《幽靈諧謔曲》音樂會大三角鋼琴和一個鋼琴玩具交替演奏,單簧管、大提琴表達了一種戲謔感;盧卡·昂迪納尼小提琴、大提琴鋼琴而作現代室內樂作品《夢境海鷗》(2014年)通過一系列現代技法,力圖營造出幻夢境;西科爾斯基鋼琴曲《心不在焉窗前凝視》主要手法將、無意義、疏離感渙散狀態表達出來……這些是內容到音樂構思屬於身處現代化大潮下個體體驗和具個性化表達。同時,有主題精彩作品。英國作曲家喬﹒卡特管絃樂《醒悟》 (1997)表達是戰爭反思與警惕,秦文琛《幽歌》(作者介紹可稱悲歌)去人類經歷各種、災難紀念,如果説,這兩類指向過去,是反思;那麼鄭陽《遠去桅杆》傳達是想,是時代中國人即揚帆航,面未來積極進取、朝氣蓬勃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