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個月是一年嗎】二十四節氣歌 |24個月等於幾年 |

月份分為月和月,月三十天,月二十九天,其歷月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哪個月,計算決定。

農曆,又稱夏曆、曆、曆、漢歷、歷,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陽曆。陽曆: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時間,365.2422天。曆是月球繞地球一週一個月計算。曆一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有閏月年份是13個月。

閏年是指該年有366日,年份多出一日。閏年是彌補因人曆法規定年度天數365日和回歸年大約365.24219日差距而設立。曆法有置閏方法。儒曆每4年置1閏日,1年是365.25日。格里高利曆每400年少3次閏日,是365.2425日。多出來一天2月29日。

目前使用441年前1582年10月15日起即採曆格勒裏列哥高利曆閏年規則如下(這裡公元為公元後年份,公元前置潤規則參見後續章節,例如:因此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而沒有閏日平年,1600年、2000年及2400年而為閏年。)[1]:

每逢閏年,2月份有29日,平年2月份28日。

因此,1979年、2018年、2021年平年,1980年、2020年逢4倍數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及2100年起逢100年一次倍數但非400年一次倍數故平年。1600年及2000年起逢400年一次倍數有閏年。

格里高利曆陽年度有誤,3200年一日,因此約翰·赫歇爾提議每逢3200倍數閏,如公元3200年。但此年份來臨尚有1177年遙,因此還納入規則或實施過。於地球公轉速度眾多影響因素,是否需要納入此規則成為曆法有待商榷。

閏年是指該年有366日,年份多出一日。閏年是彌補因人曆法規定年度天數365日和回歸年大約365.24219日差距而設立。曆法有置閏方法。儒曆每4年置1閏日,1年是365.25日。格里高利曆每400年少3次閏日,是365.2425日。多出來一天2月29日。

目前使用441年前1582年10月15日起即採曆格勒裏列哥高利曆閏年規則如下(這裏公元為公元後年份,公元前置潤規則參見後續章節,例如:因此1700年、1800年、1900年、2100年、2200年、2300年而沒有閏日平年,1600年、2000年及2400年而為閏年。)[1]:

每逢閏年,2月份有29日,平年2月份28日。

因此,1979年、2018年、2021年平年,1980年、2020年逢4倍數閏年,1700年、1800年、1900年及2100年起逢100年一次倍數但非400年一次倍數故平年。1600年及2000年起逢400年一次倍數有閏年。

格里高利曆陽年度有誤,3200年一日,因此約翰·赫歇爾提議每逢3200倍數閏,如公元3200年。但此年份來臨尚有1177年遙,因此還納入規則或實施過。於地球公轉速度眾多影響因素,是否需要納入此規則成為曆法有待商榷。

春節,一年起?有春節和立春爭,我彙編整理了有關文章,重點涉及以下內容,有朋友可以明白多: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首,所以古代民間是“立春”這一天過節,於現代春節(中國古代即是節氣是節日情況很多,比如、冬至)。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並曆法上正式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公曆1月1“元旦”,“新年”。農曆年正月初一開始沒有爭議,但是農曆生肖年何時開始有爭議,目前多數人認為“立春”節氣是農曆生肖年開始。因為中國古代曆法中,十二生肖計算天干地支有關係,所以“論天干地支、計算廿四節氣”情況下,“立春”節氣應該是生肖開始。於普通老百姓來説,習慣於認為正月初一是生肖年開始,因此,正月初一和“立春”節氣之間出生小孩,確定屬相時候有點麻煩了。屬羊是屬馬?這是個問題。

實際的曆法理論支持是“立春”,農曆新年、屬應該“立春”開始,只是習慣成,認為是春節開始。

農曆既不是曆不是陽曆,而是曆陽曆結合一種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正月初一臘月除夕算作一年,農曆每一年天數相差(閏年13個月)。規範年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一年是當年立春到次年立春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第一天不是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5日。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屬農曆,它是陽曆劃定,和曆有絲毫關係。即太陽黃道上位置,一年劃分24個彼此相等段落。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份各佔經15度。於太陽通過每份所需時間相等,二十四節氣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6日、21日前後,下半年8日、23日前後。説,二十四節氣屬於太陽,而農曆初一十五屬於月亮,並且和二十四節氣配合,所以説中國農曆是陽曆,民間俗稱“曆”只是傳統叫法,並科學。

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曆法,可以它們歸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陽曆、曆、陰陽合曆。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麼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基礎,要麼月亮繞地球公轉週期基礎,要麼兩種週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陽曆系統,後者屬於曆系統,調和者屬於陰陽合曆系統。

陽曆,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計算基礎,要求曆法年同迴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基本符合。它要點是定一陽曆年365日,機械地分為12個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公曆有29或28日一個月者,例如每年二月),這種“月”月亮運轉週期毫不相干。但是迴歸年度並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餘。陽曆年365日,迴歸年少了0.242199日。補足這個差數,所以曆法規定每4 年中有一年1日,366日,叫閏年,實際是閏一日。即使這樣,實際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於1/4日,每4年閏1日迴歸年多出0.0078日。這麼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麼問題,如果過了100年,會迴歸年多出19個時,400多年出生近75個時,於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曆曆法補充規定每400年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曆年閏97日,得146097日,只比400迴歸年總度146096.8796日多2時53分22.5秒,這體上符合了。這種曆法優點是地球上季節,冬夏分明,於人們安排生活,進行生產。缺點是曆法月月亮運轉規律毫無關係,月中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交往往月當空,於沿海人民計算潮汐。我們今天使用公曆,這種陽曆。

曆,是月亮繞地球公轉週期計算基礎,要求曆法月朔望月(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基本符合。朔望月長度是29日12時44分2.8秒,即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相當於地球轉59周,所以曆規定每個月中一個月30日,一個月29日,12個月一年,共354日。於兩個逆望月兩個曆月0.061日(88分鐘),一年要多出8個多時,三年要多出26個多時,即一日多一點。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月,5個月。這樣,曆每三年19個月17個月,共1063日,同36個朔望月1063.1008日,相差2時25分9.1秒了。曆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係。於它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迴歸年11日或10日多,所以曆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寒冬,有時是烈日炎炎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國家用回曆,這種曆。

陰陽合曆,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運轉週期的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朔望月基本相符,要求曆法年同迴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農曆,是這種陰陽合曆。

年、月、日是曆法三要素。曆法中年、月、日,理論上應當於天然時間單位——迴歸年、朔望月、真太陽日,稱為歷日、歷月、歷年。什麼只能是“於”呢?原因,朔望月和迴歸年不是日整倍數,一個迴歸年不是朔望月整倍數。但如果一日分屬相連兩個月或連的兩年裏,我們會覺得彆扭,所以曆法中一年、一個月包含整數“日”。生活,沒辦法,只能了!理想曆法,應該使用方便,記憶,歷年長度於迴歸年,歷月長度於朔望月。實際上這些要求是無法同時達到,時間內,歷年或歷月可能迴歸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總要有些零數。因此世界上通行幾種曆法有哪一種稱得上是。

中國官方紀時採用是中國公曆(格里曆),因此農曆年曆推導應公曆年週期主導,附上農曆年信息,説,年曆公曆1月1日起始,12月31日結束,農曆曆法推導出農曆日期信息,附加公曆日期信息上形成雙歷。情況下,一個公曆年週期不能地應到一個農曆年週期上,二者偏差,因此存在對應關係,説,存在公曆日期到農曆日期轉換公式,只能農曆的曆法規則推導出農曆日期公曆日期對應關係。我國農曆是格朔望週期來定月,設置閏月辦法使年長度迴歸年相近,兼有曆月和陽曆年性質,因此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黃經相等)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29.53059日,所以有月份是30日。稱月;有月份是29日,稱月。月初所在日期,太陽和月亮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12個月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迴歸年相差11日。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辦法回以協調。閏月安排二十四節氣來決定。(19年的輪迴規律體可行,但是,有誤差)例如:

延伸閱讀…

一年_百度百科

二十四節氣_百度百科

中國農曆是月亮運行週期基礎,結合太陽運行規律(二十四節氣)制定曆法,農曆月定義規則中國農曆曆法關鍵,因此要瞭解中國農曆的曆法規則,知道如何定義月,如何設置閏月?中國農曆一年有十二個月或十三個月,但是正統叫法只有十二個月,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和臘月(注意,正統中國農曆是有十一月和十二月,如果你曆法軟件有顯示農曆十一月和農曆十二月,説專業)。中國民間常用“十冬臘月天”來形容天氣,其實指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這三個月份。一年有十三個月情況是因為有閏月,多出來這個閏月沒有月名,只是某個月後面,稱為閏某月。比如公曆2009年對應農曆乙丑年,閏五月,於是這一年可以過兩個端午節。

中國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中國農曆置閏月是了協調迴歸年和農曆年矛盾。前面提到過,中國農曆是一種陽曆,農曆月分月和月,月一個月是30天,月一個月是29天。中國農曆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黃經,但是月亮不可見)日期定位月首,“初一”,月圓時候望日,“十五”,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稱為一個朔望月。天文學朔望月是29.5306日,中國農曆朔望月基礎,嚴格保證每個月頭一天是朔日,這使得每個月是月是月安排不能,需要通過天文學觀測和計算來確定。一個農曆年12個朔望月組成,這樣一個農曆年度29.5306*12 = 354.3672日,而陽曆一個天文學迴歸年是365.2422日,這樣一個農曆年一個迴歸年少10.88天,這個誤差如果累計起來過16年會出現“六月飛雪”了。了協調農曆年和迴歸年間矛盾,先人天文觀測基礎上,找到了“閏月”方法,通過月份插入閏月來保證每個農曆年正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説,讓曆法和天文氣象能夠基本上,至於出現“六月飛雪”。

那麼多時間增加一個閏月呢?人們推算是“三年一閏”,後來是“五年兩潤”,隨着曆法計算,定型為“十九年七閏”。這個“十九年七閏”是怎麼算出來呢?其實求出迴歸年日數和朔望月日數公倍數,m個迴歸年天數和n個朔望月天數相等,即:

這樣m和n比例29.5306 : 365.242219 : 235,這個接近整數倍數關係,每19個迴歸年需要添加閏月:

“十九年七閏”由來。但是需要注意是,“十九年七閏”並不是結果,每19年會有0.0892天誤差:

這樣每213年會積累1天誤差,因此,即使“十九年七閏”計算,中國農曆每一兩百年需要修正一次。因為這樣,現行農曆唐代後遵守“十九年七閏”法,而是採用“中氣置閏”法。“中氣置閏”法名稱應該是“定冬至”法,定兩個冬至節氣之間時間一個農曆年,這樣農曆年度和陽迴歸年度應,不會產生誤差。

現在,我們知道農曆通過置閏月方式協調農曆年和迴歸年度相等問題,知道了置閏方法是“中氣置閏”法,那麼什麼是“中氣”,是如何定中氣置閏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介紹另一個天文現象――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春秋時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後地改進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太初曆》,則第一次曆法上了二十四節氣天文位置。

地球一個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這個公轉軌道所在平面“黃道面”,黃道面向外延伸與天球交線“黃道”。古人於觀測條件限制,只能視覺感覺認為是太陽黃道繞地球運轉,因此設定太陽黃經(黃道經度)零度起(春分點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黃經每運行15度經歷時日稱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歷二十四個節氣,春季節氣有立春(315度)、雨水(330度)、驚蟄(345度)、春分(0度、360度)、(15度)和穀雨(30度),夏季節氣有立夏(45度)、小滿(60度)、芒種(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和大暑(120度),秋季節氣有立秋(135度)、處暑(150度)、白露(165度)、秋分(180度)、寒露(195度)和霜降(210度)。冬季節氣有立冬(225度)、小雪(240度)、大雪(255度)、冬至(270度)、小寒(285度)和大寒(300度)。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二十四節氣順序排在奇數位置上節氣,排在偶數位置上中氣。説,立春、驚蟄、、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十二個節氣,而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個中氣。二十四個節氣平分公曆12個月中,每月一節氣一中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週年運動(地球參照物視運動),所以節氣現行公曆中日期基本,上半年6日、21日,下半年8日、23日,前後 1~2天。中國民間流傳《二十四節氣歌》記憶這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延伸閱讀…

閏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閏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滿芒夏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

傳統上一個農曆年起於冬至,終於冬至,因此要確定哪一年置閏,主要看那一年兩個冬至之間有幾個朔望月,如果是12個朔望月,置閏,如果是十三個朔望月,置閏月,至於閏幾月,要看節氣而定。於有13個朔望月農曆年,置閏月規則農曆二月開始到十月,第一個沒有中氣月閏月,這個沒有中氣朔望月哪個月後面閏幾月。什麼會有沒有中氣朔望月呢?黃道上兩個中氣之間相隔30度,一個迴歸年度是365.2422日,兩個中氣之間間隔是365.2422 12 = 30.4368日,但是因為地球軌道是橢圓軌道,因此相鄰兩個中氣時間間隔是勻,比如地點附近中氣間隔會一點,可能是31.45天。而農曆朔望月是29.5306日,這樣會出現某個朔望月落兩個中氣之間情況,比如,某個月上一個月月末是一個中氣,但是下一個中氣落這個月下一個月的頭幾天裏,這樣這個月沒有中氣了。舉個例子,2001年農曆辛年四月二十九(公曆5月21日)是,農曆四月後這個朔望月公曆5月23日持續到公曆6月20日,而後下一個中氣夏至是公曆6月21日,農曆四月下下個月初一,這樣農曆四月後這個月沒有中氣,四月後,稱閏四月。

於節氣迴歸年中是勻分佈,因此公曆中節氣日期基本上是,比如立春是公曆2月3-5日,會超出這個日期範圍,這《二十四節氣歌》説:每月兩節不變,多相差一兩天。但是中國農曆中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雨水是正月中氣,春分是二月中氣,穀雨是三月中氣,是四月中氣,夏至是五月中氣,大暑是六月中氣,處暑是七月中氣,秋分是八月中氣,霜降是九月中氣,月是十月中氣,冬至是十一月中氣,大寒是十二月中氣。

瞭解了農曆節氣關係以及農曆如何置閏月方法後,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才能着手農曆年曆推算,那如何確定農曆年開始,或者説哪個月初一是農曆新年開始?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瞭解中國農曆特有“月建”問題。

中國農曆是陽合曆,需要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位置。所以確定歲首(元旦)時,需要確定它某個季節,然後選定這個季節相近朔望月作為歲首。於一歲(一個迴歸年)和12個曆月並相等,相差10.88天,因此每隔三年需要設置一個閏月調整季節。中國上古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方法判斷月序季節關係,這傍晚時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確定月序,稱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十二個方位,傍晚時北斗所指方位,該月月建,其子月冬至所在之月,應十一月,丑月是冬至所在之月次月,應十二月,寅月丑月後,應正月。中國歷史上時期,多次修改過歲首(元旦)起始月份,上古時代有“三”説,所謂“三”,“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意思是夏曆寅月(正月)歲首,殷歷丑月(十二月)歲首,周曆子月(十一月)歲首。從秦代到西漢前期採用秦歷,秦歷建亥,亥月作為歲首月,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太初曆,適用建寅的夏曆,寅月(正月)歲首。這後兩千多年時間裏,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醜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周曆外,各個朝代使用建寅的夏曆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公曆1月1日改為元旦,但是人們習慣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中國成立初期召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公曆1月1日確定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説,農曆歲首採用夏曆寅月(正月)開始。

瞭解了“月建”問題,解決了農曆朔望月公曆月應關係,那冬至節氣所在朔望月農曆子月,於目前適用夏曆建寅月建體系,意味着冬至節氣所在朔望月是農曆十一月,只要找到這個朔望月起始日(日月合朔發生時刻所在那一日),找到了公曆日期月農曆日期對應關係。

1、嚴格日月合朔發生時刻月首,這一天定為初一,通過計算兩次日月合朔時間間隔確定每月是29天是30天;

2、月以中氣得名,冬至節氣出現農曆十一月,包含雨水中氣月正月(即寅月),月無中氣者閏月,前一個月同名;

3、某一年冬至後第一天開始,到下一個冬至這段時間內,如果有十三個朔望月出現,此期間要增加一個閏月,從二月到十月,第一個沒有中氣月閏月,如果此期間有超過兩個朔望月沒有中氣,則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朔望月是閏月;

4、農曆年正月初一歲首,臘月(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為除夕;

0 结果